养老行业资源品牌库
医养产业最新最热活动
找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找新闻
跨界医疗,为什么他们赚不到钱?
发布时间:2021-01-07来源:健康界看健日报

近日,字节跳动宣布推出“小荷医疗”,为医生提供管理患者、提现等功能。

跨界入医疗,字节跳动并不是第一家。据健康界统计,仅2016-2018年,就约有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投身医疗健康行业,具体跨界板块包括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等,其中选择跨界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

入局者众出局者亦很多。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即便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入局者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成功。

互联网巨头的互联网医疗大战

互联网巨头加入医疗健康赛道的并不少见。阿里健康最先进阶资本市场,2014年借壳在港股上市。在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半年间,阿里健康实现总营收为71.62亿元,同比增长74%;净利润调整前为2.79亿元,而上一年同期则亏损为760万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36亿元,同比暴增286.4%。然而其财报也显示,医药自营业务仍是其收入的主要构成:阿里健康在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的收入分别为60.36亿元、9.25亿元,合计69.61亿元,占总收入97.2%。

京东亦是如此。2019年京东健康收入达到108亿元,其中健康药品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良医财经分析,从几家互联网医疗巨头看,这一赛道的企业想要盈利,有两个关键词:流量、电商。

相对而言,字节跳动进入医疗赛道是后来者,但布局速度却十分迅速。2020年6月,字节跳动被曝光在北京成立松果门诊。根据天眼查,松果门诊隶属于幺零贰四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疑似实际控制人为百度原副总裁吴海锋,现为字节跳动互联网医疗业务负责人。而吴海锋主导的1024互联网医院,号称是国内首家加入中国医院协会的互联网医院。经确认,该互联网医院实际上与字节跳动息息相关,目前幺零贰四互联网医院的官网已经显示为“小荷医疗”。

“小荷才露尖尖角”,这只是字节跳动做医疗的刚开始,小荷能否扛起字节跳动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大旗,还有待时间去观察。

制造业巨头建医院

2020年11月13日,美的控股投资百亿建设的和祐国际医院,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区正式破土动工。

早在2017年10月,美的控股就成立了孙公司广东美和健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又成立佛山市顺德区美和门诊部有限公司,作为高端体检中心“美和健康”的运营主体。随着和祐国际医院的正式动工,“美和健康”将成为和祐国际医院的下属机构,其定位也将变为“体检+专业化健康管理+一站式诊疗全科门诊”。

有别于美的,格力电器则选择从医疗器械切入。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高调宣布将投入10亿元布局医疗器械领域。为此,格力先后成立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天津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

长期从事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凯乘资本创始人邹国文曾分析认为,家电巨头布局医疗器械的理由诸多,包括政策利好、医疗器械无专利悬崖、国际对标等因素,“医疗器械类似高端制造业,和格力、美的、海尔最具有协同性,还有毛利高、污染小、单位产值高等优势。”

但是格力医疗业务的发展却隐隐透露出不确定性。格健医疗前董事长望靖东曾向媒体表示,医疗科技将会成为格力电器的长期业务。但董明珠日前公开分享格力电器的多元化业务时,并未提及医疗板块。目前格力电器旗下三家医疗相关企业都没有产品推向市场。

地产企业喜欢“买买买”

在跨界医疗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最为积极踊跃,喜欢新建医院或者收购医院。

2020年12月,万达宣布,成都万达UPMC国际医院举办封顶仪式。据了解,成都万达UPMC国际医院是万达集团携手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共同新建的国际高端医院,项目总投资60亿元,将于2022年投入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布局国际医院,万达还曾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90亿元,在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开设300家牙科诊所。不过,这一项目的后续进展未见到更多报道。

不像万达集团一样完全剥离房地产业务,更多房企走的是“地产+医疗健康配套”泛健康路子。作为国内最早向医疗大健康转型的房企之一,恒大收购“新传媒”组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走向“家庭式”地产模式,其拳头产品——“恒大养生谷”,在住宅的基础上,融合医疗保险、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和康养服务等。后来,恒大健康却转向“造车”,恒大健康更改恒大汽车。财报显示,2017-2019年恒大健康营业额分别为13.28亿元、31.3亿元、56.36亿元;其中2017年录得净利润3.01亿元,但2018-2019年分别亏损14.3亿元、49.5亿元。

建高楼与建医院有很大差异,房企跨界医疗失败的案例并不少。2010年以来,绿景控股在卖掉房地产业务后涉足高端酒店、写字楼类的商业地产,后又向医疗服务行业转型。2018年6月,以存量房产销售和物业管理为主业的绿景控股发布重大资产出售草案,宣布剥离早期医疗项目。

以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营业务的运盛实业于2014年开始进入大健康业务领域,2017年4月,因连续两年亏损,运盛医疗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戴上“ST”的帽子。

就目前的失败案例来看,融资不利、政策壁垒、内部矛盾、人才储备等都是转型遇阻的主要因素。

跨界医疗道阻且长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9-2020年跨年演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放眼望去,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所累计的巨额财富,有很大比例掌握在60后和70后一代。在未来的十多年里,这批人将要迈入夕阳红岁月, 10年后养老产业将替代房地产产业成为“天字第一号大产业”。

随着疫情爆发等因素的叠加,大健康在2020年成为最令人瞩目的行业。几乎所有一线的VC投资机构都将投资重心放在医疗健康赛道,投资比重一度上升到35%以上。

但是,一件件医疗行业的负面事件说明,缺乏专业壁垒,门槛高、投入大、回报慢,或许是跨界者在医疗健康领域难以适应的地方。

首先,扎根医疗健康行业,需要耐心和时间。跨界者一入局就建医院,大手笔投入,做重资产模式,如果没有耐心,花不起时间,可能等不到最终模式的证实或证伪,项目容易半途而废。

其次,医养结合的盈利也不容易。来自戴德梁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养生养老健康产业投资大、退出难,具有较高的专业度,作为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匮乏、盈利模式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各项成本偏高。

无论是建医院还是做药品、医疗器械,或是做养老服务,都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在长周期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实现快速突破,都是跨界者会面临的问题。来自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跨界者,在跨界医疗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0